我們將因為天氣而破產

發呆的魚 2008/25--02:57

尼爾森(Ron Nielsen)

面對氣候變遷的真相





地球暖化

氣候變遷的研究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除了長期的觀察記錄之外,還得辨別出究竟是氣候異常還是一般常態,另外,也必須同時研究天氣相關事件的頻率與強度。這是一個費時又費力的研究歷程,但我們的確已經掌握了氣候變遷發生的證據。

舉例來說,在記錄中最溫暖的10個年份,有9年都出現在1990年之後,其中最溫暖的年份是1998年,但2001和2002年的氣溫也直逼最高值。這些年份的共同點在於,在該年都發生了類似的天氣相關災害,包括:乾旱豪雨熱帶風暴洪水

在1940年以前,澳洲每年約有1至8個左右的熱帶氣旋,平均值是5個。到了1960年後,每年約有8至17個,平均值是12個。1940年以前每年熱帶氣旋發生機率的最大值,差不多是1960年以後發生機率的最小值。

根據瑞士再保險集團的紀錄,全球發生天災的次數,從1970年代的每年約30次,增加至二十世紀末的每年140次。在40個災情最慘重的自然災害中,只有6件與天氣無關。

全球破產的時刻即將到來

要瞭解氣候變遷的緩慢過程和極端的天氣異常事件,最具說服力的最佳捷徑,大概就是研究與天氣相關的經濟損失。這方面的相關紀錄不僅完備詳實且經過仔細審校,同時也能用我們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來表示:我們為天氣致災的事件,將損失多少錢。這些紀錄是由保險公司負責保管與更新,由於關係到公司利益,這些紀錄當然要相當可靠。

我們以慕尼黑再保險集團為例,該公司自稱業務已橫跨150個國家以上。為了要取得客戶的信賴,與天氣相關的損失紀錄都要經過多次的確認與審核。他們在這些紀錄上投注了大筆的資本,許多其他公司也都依賴他們這份資料的正確性。

根據慕尼黑再保險集團的資料,全球天氣相關的經濟損失已從1980年的每年30億美元,增加至二十世紀末的每年800億美元。從1980至1989年間的損失總計達860億美元,1990至1999年間的損失總計則增加至4,740億美元。

這些損失中只有一小部分有保險保障,但總得有人要認帳。澳洲因天氣致災的經濟損失,只有34%由保險給付;美國本土也只有29%;歐洲是27%,非洲是7%,而亞洲則只有4%。

全球因天氣致災而由保險給付的金額,從1980至1989年間的262億美元,增加至1990至1999年間的1,235億美元。從這些資料顯示,平均只有 26%的經濟損失有保險給付。那些未加保的損失資料,對保險公司也很重要,因為那些資料可以幫助評估哪些項目適合保險。

這些因天氣致災的損失,我們還負擔得了多久?如果全球收入能夠大幅超越這些損失,或至少增加的速度和損失的一樣快,那我們就沒什麼好擔心的,因為總是有足夠的錢可以修復這些破壞。但如果全球收入增加的速度比損失還慢,我們就得好好計算這些錢還能夠撐多久。

為了估算我們還能撐多久,我分析了2001年因天氣致災的損失金額和全球生產總值Gross World Product,以下簡稱GWP)。

初步分析的資料顯示情況並不樂觀,因為我們的損失遠比收入增加的速度快多了。如前所述,全球每十年因天氣致災的損失,在二十世紀最後的20年內,從860億增加至4,740億美元,漲幅達45%;然而,同一時期的GWP只從291兆增加至386兆,漲幅只有33%。雖然GWP的金額比起這些損失來說高出很多,但損失增加的速度仍然快多了,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就會增加到與收入一樣高,這代表全球破產的時刻即將到來。

因天氣致災的損失成長情形,可以用指數曲線來表示,倍增時間約為4.42年;GWP則可用多項式曲線表示,因為它看來增加緩慢且沒有倍增時間。預計這兩條曲線將在2045年交會,若我們到那個時候才決定要花錢修復破損,那到時就已經沒有錢可用了。

大型天災也讓全球經濟雪上加霜

如果上述的計算正確,全球破產的時間也許還會比2045年提早一點。原因有兩個:第一,因天氣致災造成的損失,即便金額比全球收入還低,但仍會耗損全球資源;第二,我們還得同時考量其他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。

有一些自然災害被歸類為大型天災,雖然不常發生,但會造成極慘重的經濟損失,這類天災也從1950年代的每年約發生2次,增加至1990年代約每年9次。大型天災的定義包括:造成千人以上死亡,數以萬計的人無家可歸,或是經濟嚴重受創而無法自我重建修復。大型天災的經濟損失很難精確估算,因為不同研究提出的價值估算歧異非常大。不過,粗略的分析顯示光是這些事件的損失,很有可能導致全球破產在2135年發生。

如果我們考量到這些損失只是所有自然災害的一小部分,再加上其他與天氣相關的災害事件,無論如何,全球破產都有可能在本世紀結束前發生

{本文摘自《為了我們的孩子而寫的求生手冊》第五章}

註: 全球經濟蕭條就是全球破產的證明。氣侯暖化造成臭氧層破洞、南極冰山的溶化、風災水災,讓菜價飆漲,也造成企業有形和無形的損失。莫拉克颱風恐怕只一個開始而己。

京都議定書2005年初生效 台灣也將跟進

電影《
明天過後》掀起一波環保狂潮後,連帶以限制溫室氣體排放、遏止全球暖化現象為宗旨的國際協議《京都議定書》也成為注目焦點。

2004年12月初,俄羅斯點頭答應簽署後,《
京都議定書》將於2005年2月16日起生效。台灣方面,串連NGO、多位學者的台灣氣候環境聯盟因應也於2004年12月5日誓師成立。

然而,《
明天過後2012電影中生態浩劫的場面雖有誇飾作用,但也可能於生活中真實上演,自2001年開始,颱風數量有增多趨勢,平均每年達到9個,而颱風季也隨之延長,甫於12月初來襲的冬颱南馬督正是一例;而水氣減少、起霧的日子較往年少3倍,還有降雨地區從山區轉到都會邊緣造成水庫蓄水量大減;夏天的溫度也逐年升高,受到氣候變遷影響造成的氣候異常,都是大自然發出的警訊,身為地球一份子的你我不得不重視

:企業持續
商業研發綠色商品,須要民眾的支持才能得以生存,有了民眾的支持地球才不會持續暖化,請大家多多支持採買綠色商品。有了民眾的支持,企業才能創造出較環保的商品,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也減少對人類的傷害,我們才不會因天氣而破產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