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8月 19, 2009的文章

我們將因為天氣而破產

發呆的魚 2008/25--02:57 尼爾森(Ron Nielsen) 面對氣候變遷的真相 地球暖化 氣候變遷的研究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除了長期的觀察記錄之外,還得辨別出究竟是氣候異常還是一般常態,另外,也必須同時研究天氣相關事件的頻率與強度。這是一個費時又費力的研究歷程,但我們的確已經掌握了氣候變遷發生的證據。 舉例來說,在記錄中最溫暖的10個年份,有9年都出現在1990年之後,其中最溫暖的年份是1998年,但2001和2002年的氣溫也直逼最高值。這些年份的共同點在於,在該年都發生了類似的天氣相關災害,包括: 乾旱 、 豪雨 、 熱帶風暴 和 洪水 。 在1940年以前,澳洲每年約有1至8個左右的熱帶氣旋,平均值是5個。到了1960年後,每年約有8至17個,平均值是12個。1940年以前每年熱帶氣旋發生機率的最大值,差不多是1960年以後發生機率的最小值。 根據瑞士再保險集團的紀錄,全球發生天災的次數,從1970年代的每年約30次,增加至二十世紀末的每年140次。在40個災情最慘重的自然災害中,只有6件與天氣無關。 全球破產的時刻即將到來 要瞭解氣候變遷的緩慢過程和極端的天氣異常事件,最具說服力的最佳捷徑,大概就是研究與天氣相關的經濟損失。這方面的相關紀錄不僅完備詳實且經過仔細審校,同時也能用我們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來表示:我們為天氣致災的事件,將損失多少錢。 這些紀錄是由保險公司負責保管與更新,由於關係到公司利益,這些紀錄當然要相當可靠。 我們以慕尼黑再保險集團為例,該公司自稱業務已橫跨150個國家以上。為了要取得客戶的信賴,與天氣相關的損失紀錄都要經過多次的確認與審核。他們在這些紀錄上投注了大筆的資本,許多其他公司也都依賴他們這份資料的正確性。 根據慕尼黑再保險集團的資料,全球天氣相關的經濟損失已從1980年的每年30億美元,增加至二十世紀末的每年800億美元。從1980至1989年間的損失總計達860億美元,1990至1999年間的損失總計則增加至4,740億美元。 這些損失中只有一小部分有保險保障,但總得有人要認帳。澳洲因天氣致災的經濟損失,只有34%由保險給付;美國本土也只有29%;歐洲是27%,非洲是7%,而亞洲則只有4%。 全球因天氣致災而由保險給付的金額,從1980至1989年間的262億美元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