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 6, 2008的文章

企業責任 你的環保實力有幾分?

【經濟日報╱陳珮馨】 2007.09.11 04:38 am 早期的台灣企業,談起「 環保 」彷彿陌生的路人;隨著環境意識抬頭,環保轉身成為意外訪客,不定時登門造訪;近幾年市場壓力日增、 歐盟指令 依次而下,企業恍然大悟, 環保 竟是未來的座上賓,連忙起身接待,務求和諧與共。 尤其過去兩年,歐盟環保指令(從限制六大重金屬物質的 RoHS 指令、推動電子電器產品回收再使用的 WEEE 指令,到最近起跑、強調生態化設計的 EuP 指令,以及化學品政策 REACH ),在台灣掀起一波大浪頭。 歐盟法令從 產品設計 、 生產製造流程 ,一路規範到後端的 回收再利用 ,等於納入 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 ,牽成完整的規範體系,不符合環保指令的產品,一律拒於歐洲市場外。 彷彿一把利刃,一刀劃出市場界線,台灣企業忙得人仰馬翻,好不容易搞懂新指令,又要適應下一波遊戲規則。 區域環保規範 牽制全球產業 政府也投入資源,透過經濟部G計畫,大力輔導企業建立綠色供應鏈,結合 產業公會 、 研究機構 和 驗證單位 ,協助企業與國際行業標準接軌,包括 綠色產品管理系統 ( GMS )、 綠色零組件 ( GC )及交互認證等。 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啊!」 SGS台灣檢驗 科技公司副總裁黃世忠形容,接應歐盟法令的過程,台灣企業瞬間大洗牌,撐不下去的就「 出局 」,能順利改變製程的企業,才能繼續往下走。 全球市場結構高度依存,造成 歐盟指令牽一髮動全身 ,看似區域性的 環保規範 ,卻能牽制全球產業。台灣7月外銷訂單297.2億美元,其中歐洲占16.3%,比去年同期躍升32%,資訊電子、精密儀器產品尤為大宗。 除了產品銷歐,高比例的台灣資訊電子廠商是跨國大廠的代工夥伴,不管是日本、美國或中國企業的上游供應商,只要最終產品輸往歐洲,都逃不開 歐盟指令 的規範。 以台灣在全球整合供應鏈所占的位置,根本不可能置身事外。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總幹事徐興強調,過去兩年產官學加緊腳步,協助產業達到 RoHS 、 WEEE 的要求,下一步要奮戰的是 EuP 指令,仍在思索對應方案。 伴隨歐盟的腳步,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制定「自己的」 環保指令 。中國今年3月起,實施「 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 」,等於是中國版本的 RoHS 指令。 中國的 RoHS 指令與歐盟相似,也是禁用 鉛 、 汞 、 鎘 等六種危害物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