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11的文章

世衛確定手機電磁波是「2B致癌物」

來源:台灣環境資訊協會-環境資訊中心 |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世衛首度承認 手機恐致癌-民視新聞 電磁波影響學童 師長:校園禁手機 校園新規!9月後上課 高中以下師生禁手機 2009-07-24公視晚間新聞(家電品電磁波驚人 保持適當距離)  2011年5月31日,世界衛生組織附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(IARC)研究指出,使用無線電話導致膠質瘤( 惡性腦瘤 )的風險增加,而這跟手機使用有關。IARC主席、南加大流行病學家薩梅特說, 手機重度使用者 ( 指10年間平均每天使用手機30分鐘 )罹患腦瘤神經膠質瘤的風險增加40%。 10多個國家的30多位專家因此建議,應將射頻電磁輻射(手機屬於射頻電磁輻射)列入「2B可能致癌物」。這是繼2007年IARC將極低頻電磁輻射歸類為「2B級可能致癌物」後,再將射頻電磁輻射列入。(註) 電磁輻射 看不見的塑化劑 而最近引發社會恐慌的塑化劑也是「 2B級可能致癌物 」。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陳椒華形容電磁輻射是「 看不到的塑化劑 」。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、全台各地電磁輻射受害者,4日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,要求環保署應將電磁輻射的名稱從現在的「環境建議值」修正為「瞬間暴露值」,同時告知民眾目前的「環境建議值833毫高斯」並非安全值,政府有責任保護人民健康,訂定預警措施,避免民眾受電磁輻射危害。 立委田秋堇在記者會中指出,最近國人聞塑化劑色變,但卻讓我們的孩子一直帶著手機。 她的小孩在加拿大念書,發現當地小孩很少有手機的,這是國家衛生單位要求,台灣民眾應檢視身邊的致癌物質。 陳椒華表示, 電磁輻射無色、無味、看不到,可能致癌性包括 兒童白血病 、 腦神經瘤 、 聽神經瘤 。 電信或電力業者常以咖啡也是「2B可能致癌物」來告訴民眾不必擔心電磁輻射。但她強調人不會24小時喝咖啡,但卻可能長時間暴露在電磁輻射下,電磁輻射的致癌性不能與咖啡相比。 陳椒華指出,立法院日前朝野協商已通過,要求環保署修正非游離輻射「 環境建議值 」(Basic limit and Reference level)名稱為「 瞬間暴露參考限制值 」,同時應明確規範,這個值並不是長時間低劑量暴露安全值。 另外,她要求NCC應要求業者在手機外殼標示 手機SAR值 ( 電磁波能量吸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