詐騙鬼島是真的?!台灣不動產詐騙集團怎麼騙走你的房子?
AI深偽 30秒偷走你聲音【熱線追蹤】
被詐騙了80萬…詐騙過程全公開...一念之差直接10年白幹..這種恐怖詐騙手法居然現在才知道,趕緊記下來,分享給親友,希望不要再有人被騙了...
【附錄音】我被詐騙了⋯親身經歷東南亞騙局,3天被騙2次,差點被騙光9位數存款!冒險錄下詐騙對話全過程,看看騙子是如何一步一步企圖操控我的⋯
阿瓦斯特防毒軟體
曾幾何時,原先用來在AOL 分享搞笑圖片,或在 MySpace 交友的社群媒體,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參與,逐漸成為詐騙者、網路罪犯等其他威脅的主要目標。今天就讓我們來談談社群媒體潛藏的風險,以及如何保護自身安全。
1. 在2024年,我們每秒封鎖了321個來自社群媒體的威脅。
3. 全球勒索軟體和「自騙式」(Scam-Yourself)詐騙攻擊分別增加了50%和130%。
4. 在各項威脅的橫行下,需要以周全的準備、謹慎的態度和穩健的安全策略,才能搶先做足應對措施。
如何加強安全防護?
各種網站上的威脅層出不窮,要想維護自身安全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務。但其實並非如此,只要掌握一些簡單的原則,無論遇到什麼情況或身處何處,都能在網路世界中保護自己。
謹慎小心永遠是最好的防線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如果您在網路上看到「好到不真實」的資訊,幾乎能肯定就是有問題。不管出現在什麼地方,或是推薦對象是誰,都不要輕易相信。
別忘了,現在什麼東西都可以弄假成真。從圖片、聲音到影片,甚至是親友的聲音,只要運用深度偽造技術和人工智慧,就能模仿得維妙維肖。因此務必時時保持警惕,絕對不能掉以輕心!
詐騙者特別喜歡利用加密貨幣,不僅足跡難以追蹤,對一般人來說也更為複雜。如果您遇到只接受加密貨幣的網路商店或贈獎活動,最好敬而遠之,以免落入陷阱。
我們面臨了哪些威脅?
以下是各類威脅在社群媒體上出現的頻率分佈。將滑鼠移至您感興趣的威脅類型上,進一步深入瞭解。
電子購物詐騙 24%
銷售廉價山寨品,或甚至完全不出貨的假冒網路商店。
惡意廣告 27%
直接下載惡意軟體或將您重新引導至詐騙網站的廣告。
網路釣魚 18%
運用精心設計的欺騙訊息,誘騙您交出有價值的資訊。
金融詐騙 11%
承諾高額投資報酬率或其他投資機會的詐騙行為。
一般詐騙 10%
提供不必要或不請自來的技術支援,以此取得您裝置的存取權限。
其他 2%
別輕忽社群媒體的風險!
不得不承認,社群媒體活動既是我們最大的能量來源,卻也可能是最致命的弱點。在困難時刻,人們往往會依賴彼此來尋求支持,而詐騙者正是利用這一點,嘗試滲透到我們用來維繫關係的空間。
然而,正如詐騙可以透過社群媒體迅速傳播,我們也可以藉此傳遞正確的資訊和安全意識。不妨將這些安全秘訣分享給身邊的親朋好友,讓網際網路環境多一分安全,少一分危險。
資料來源:Gen威脅實驗室
發布日期:113-07-13
更新日期:113-07-15
發布單位:刑事警察局公共關係室
詐騙集團利用深偽技術可能出現的詐騙手法包含:
1.假冒名人影片:不法分子利用深偽技術製作知名投資名人的假影片,聲稱有高回報的投資機會,並通過社交媒體廣泛傳播。
2.假冒名人通話:詐騙分子通過深偽技術生成的假音頻,冒充投資名人直接與受害者通話,誘騙受害者相信虛假的投資計劃。
3.假冒名人廣告:利用深偽技術製作假廣告,在互聯網上投放,吸引潛在受害者點擊並參與投資。 近日刑事警察局於網路即發現,有多個粉專聲稱為投資名人謝金河,並刊登廣告,利用AI假冒謝金河的影像及聲音邀請民眾加入投資群組,經與謝金河本人查證確認其未開設任何的投資群組後,立即通報下架該粉專及廣告,除了謝金河外,許多投資名人也都遭到假冒,包含吳淡如、盧嬿俐、胡睿涵、胡立陽等投資名人也有遭到假冒。 刑事警察局提醒民眾,要小心提防AI深偽假冒名人的投資詐騙,也請民眾於網路上看到聲稱投資名人發布的廣告及訊息時應注意:
1.驗證真偽:通過官方渠道驗證投資名人的真實身份,不要僅依賴社交媒體或非官方網站的信息。
2.辨別特定話術:廣告中出現飆股、強勢股、加入群組、穩定獲利、不收取費用等話術時,應提高警惕,這往往是詐騙的常見手法。
3.報警求助:若懷疑遭遇詐騙,應立即撥打165向警方求助,並提供相關證據,以便及時處理,如懷疑是詐騙網站或廣告也可協助檢舉將其下架,防止更多人受害。 面對不斷翻新的詐騙手法,公眾應保持高度警惕,增強防範意識,保護自身財產安全。也呼籲大眾支持打詐專法的立法通過,增加對網路上詐騙廣告的監管與處罰,以利政府及相關部門持續加強對此類犯罪的打擊力度,確保公眾的財產安全和社會的和諧穩定。
- 假冒親友詐騙: 詐騙集團會冒充你的親友,透過電話或通訊軟體聯繫,聲稱遇到緊急狀況需要借錢,或是換了新的聯繫方式,之後再以各種理由要求匯款。
- 投資詐騙: 詐騙集團透過網路社群或交友軟體認識被害人,以高獲利、零風險等話術誘騙加入投資群組或平台,初期可能會讓受害者小額獲利以騙取信任,之後再誘使投入大量資金,最後以各種理由拒絕出金或直接關閉平台。
- 網購詐騙: 詐騙集團會在社群媒體或不明網站散布低價優惠廣告,吸引消費者下單,並要求以線上刷卡、網路匯款或提供遊戲點數等方式預先付款,但消費者付款後往往收不到商品或收到的是劣質品。
- 帳戶異常詐騙: 詐騙集團會假冒銀行、電信公司或電商平台,發送簡訊或郵件通知你的帳戶或交易出現異常,並附上釣魚連結,誘騙你輸入個人資料、帳號密碼或信用卡資訊。
- 解除分期付款詐騙: 詐騙集團假冒賣家或客服人員來電,聲稱你的網購訂單設定錯誤,導致重複扣款或需要解除分期付款,並要求你前往ATM操作或提供銀行帳戶資訊。
- 假求職詐騙: 詐騙集團會在網路或社群平台發布虛假的徵才訊息,以優渥的薪資和福利吸引求職者,接著會要求繳交保證金、購買指定產品或提供個人資料等。
- 假愛情交友詐騙: 詐騙集團在交友軟體或社群媒體上創建虛假帳號,與被害人建立感情關係後,再以各種理由(例如:投資、生病、旅遊需要資金等)要求金錢援助。
- 假冒機構(公務員)詐騙: 詐騙集團假冒警察、檢察官或政府機關人員,聲稱你涉及刑案或有未繳罰款等問題,要求你配合調查並匯款至指定帳戶以證明清白或避免法律責任。
- 包裹或貨運詐騙: 詐騙集團會發送簡訊或郵件,聲稱你有包裹或貨物無法送達,需要點擊連結確認身分或支付額外費用才能領取,連結通常是釣魚網站,旨在竊取你的個人資訊或信用卡資料。
- 自動語音電話詐騙: 詐騙集團會利用自動語音電話大量撥打,假冒國稅局、電信公司或其他機構,通知你欠款、有未領包裹或涉及案件等,並引導你操作按鍵或回撥不明電話號碼,進一步實施詐騙。
面對這些網路詐騙威脅,務必提高警覺,不輕易相信陌生訊息或電話,不隨意點擊不明連結,不輕易透露個人資料和金融資訊,並隨時保持警惕,有疑問時應向相關機構查證。
人們每天面臨各種不同的網路詐騙威脅,這些詐騙手法不斷演變,讓人防不勝防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日常網路詐騙類型:
-
釣魚詐騙 (Phishing Scams):
- 手法: 詐騙者偽裝成合法的機構或公司(例如銀行、社群平台、政府部門等),透過電子郵件、簡訊或即時通訊軟體發送訊息,誘騙受害者點擊惡意連結或提供個人敏感資訊,如帳號密碼、信用卡號碼、身分證字號等。
- 例子:
- 收到看似來自銀行的電子郵件,聲稱您的帳戶有異常活動,要求您點擊連結驗證身分。但連結實際上導向假的銀行網站,目的是竊取您的銀行帳號和密碼。
- 收到假冒社群平台的訊息,通知您帳號有安全疑慮,需要重新登入驗證。點擊連結後,進入的是假的登入頁面,您的帳號資訊就會被盜取。
- 如何辨識:
- 檢查寄件者電子郵件地址或簡訊號碼是否可疑或與官方不符。
- 注意訊息內容是否有語法錯誤或不自然的語氣。
- 不要輕易點擊訊息中的連結,可以直接輸入官方網站網址前往確認。
- 對於要求提供敏感個人資訊的訊息保持警惕。
-
愛情詐騙 (Romance Scams):
- 手法: 詐騙者在社群媒體、交友網站或應用程式上建立虛假的個人資料,與受害者建立浪漫關係,並逐漸取得受害者信任。之後,他們會編造各種理由(例如緊急醫療、投資機會、旅遊費用等)向受害者索取金錢。
- 例子:
- 在交友網站上認識一位看似完美的對象,對方甜言蜜語,迅速發展關係。不久後,對方聲稱自己身處國外,遇到緊急狀況需要用錢,向您借款。
- 在社群媒體上遇到一位熱情追求者,每天噓寒問暖。幾週後,對方開始分享看似穩賺不賠的投資機會,誘騙您投入資金。
- 如何辨識:
- 留意對方是否過於完美,或在短時間內發展過於迅速的親密關係。
- 警惕從未見過面,或者總是找藉口拒絕視訊通話或見面的網友。
- 對於認識不久就開口借錢或要求投資的人保持高度警惕。
- 使用圖片搜尋引擎檢查對方的個人資料照片是否為盜用。
-
投資詐騙 (Investment Scams):
- 手法: 詐騙者透過網路廣告、社群媒體或即時通訊軟體散播虛假投資訊息,聲稱有高報酬、低風險的投資機會,誘騙受害者投入資金。常見的投資類型包括虛擬貨幣、外匯、未上市股票等。
- 例子:
- 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投資廣告,聲稱某虛擬貨幣投資平台保證獲利,吸引您加入並投入資金。初期可能讓您小額獲利以取得信任,之後誘騙您投入更多資金,最後捲款潛逃。
- 收到陌生訊息,邀請您加入內部投資群組,群組內有所謂的「專家」提供投資建議,宣稱能帶領大家快速致富。實際上是精心設計的騙局。
- 如何辨識:
- 對於聲稱「保證獲利」、「高報酬、低風險」的投資機會保持高度懷疑。
- 不輕易相信陌生人提供的投資建議,應諮詢專業金融顧問。
- 在投資前務必查證投資平台的合法性與信譽。
- 避免投資自己不了解的金融產品。
-
技術支援詐騙 (Tech Support Scams):
- 手法: 詐騙者偽裝成知名的科技公司(例如微軟、蘋果等)或網路服務供應商的技術支援人員,透過彈出視窗、電話或電子郵件聯繫受害者,聲稱受害者的電腦或網路出現問題,需要提供技術支援。他們可能會誘騙受害者遠端控制電腦,或要求支付高額服務費用。
- 例子:
- 瀏覽網頁時突然跳出視窗,警告您的電腦中毒,並提供電話號碼要求您聯繫技術支援。撥打電話後,對方聲稱要遠端連線檢查電腦,實際上是植入惡意軟體或竊取個人資料。
- 接到自稱是網路服務供應商的電話,聲稱您的網路連線有問題,需要您提供帳號密碼或信用卡資料進行驗證。
- 如何辨識:
- 合法的科技公司或網路服務供應商通常不會主動聯繫您,除非您先請求支援。
- 對於主動聯繫您,並聲稱您的電腦或網路有問題的人保持警惕。
- 不要輕易允許陌生人遠端控制您的電腦。
- 不要在電話中或網路上隨意提供個人敏感資訊或信用卡資料。
-
中獎詐騙 (Lottery/Prize Scams):
- 手法: 詐騙者透過電子郵件、簡訊或社群媒體通知受害者中獎了,獎品可能是現金、汽車或其他高價值物品。但為了領取獎品,受害者需要先支付一筆「手續費」、「稅金」或「運費」。一旦受害者支付費用,詐騙者就會消失。
- 例子:
- 收到電子郵件通知,恭喜您在線上抽獎活動中贏得大獎,但需要支付手續費才能領獎。
- 收到簡訊通知,您在社群媒體活動中獲得獎品,需要點擊連結填寫個人資料並支付運費。
- 如何辨識:
- 如果您沒有參加過任何抽獎活動,卻收到中獎通知,很可能是詐騙。
- 對於要求先支付費用才能領獎的中獎通知保持高度警惕。
- 合法的抽獎活動通常不會要求中獎者先支付費用。
-
求職詐騙 (Job Scams):
- 手法: 詐騙者在網路求職平台或社群媒體上發布虛假的徵才廣告,通常職位聽起來輕鬆、薪資優渥,吸引求職者應徵。在應徵過程中,他們可能會要求求職者支付「訓練費」、「保證金」或購買公司產品,或者要求提供個人敏感資訊,如銀行帳號、身分證字號等。
- 例子:
- 看到網路上刊登徵才廣告,職位是「在家工作」、「輕鬆賺錢」,薪資非常高。應徵後,對方要求您先支付訓練費或購買產品才能開始工作。
- 應徵某職位後,對方要求您提供銀行帳戶資訊,聲稱要用於薪資轉帳。實際上是為了盜用您的銀行帳戶。
- 如何辨識:
- 對於薪資過高、工作內容模糊不清的職缺保持警惕。
- 避免應徵需要先支付費用才能開始工作的職位。
- 不要在面試過程中隨意提供過多的個人敏感資訊。
- 查證徵才公司的合法性與信譽。
-
購物詐騙 (Shopping Scams):
- 手法: 詐騙者在網路購物平台、社群媒體或建立假的購物網站,販售低價商品或熱門商品,吸引消費者購買。但消費者付款後,可能收不到商品,或者收到的是品質低劣的假貨。
- 例子:
- 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廣告,販售知名品牌的商品,價格遠低於市價。付款後,卻遲遲收不到商品,或收到的是假貨。
- 在不知名的購物網站上購買商品,網站看起來精美,但付款後,賣家就消失了。
- 如何辨識:
- 在信譽良好的網路購物平台購物。
- 對於價格過於低廉的商品保持警惕。
- 查看賣家評價與商品評論。
- 使用安全的付款方式,例如信用卡或第三方支付平台。
- 注意網站網址是否與官方網站一致。
-
慈善詐騙 (Charity Scams):
- 手法: 詐騙者偽裝成慈善機構或公益團體,透過網路、電話或簡訊募款,聲稱要幫助弱勢群體或賑災。但捐款實際上是被詐騙者中飽私囊。
- 例子:
- 收到電子郵件或簡訊,聲稱某地發生天災,呼籲捐款賑災。提供的捐款帳戶卻是私人帳戶。
- 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募款活動,聲稱要幫助貧困兒童,但活動發起者身分不明。
- 如何辨識:
- 捐款前查證慈善機構的合法性與信譽。
- 透過官方管道捐款,例如慈善機構的官方網站。
- 對於要求捐款到私人帳戶的募款活動保持警惕。
-
勒索軟體 (Ransomware):
- 手法: 勒索軟體是一種惡意軟體,一旦感染電腦或手機,會將裝置中的檔案加密鎖定,讓使用者無法存取。詐騙者會要求受害者支付贖金(通常以虛擬貨幣支付)才能解鎖檔案。
- 例子:
- 點擊了惡意連結或開啟了不明附件,導致電腦感染勒索軟體。電腦螢幕上出現警告訊息,要求支付贖金才能恢復檔案。
- 如何防範:
- 安裝並更新防毒軟體。
- 不要點擊不明連結或開啟不明附件。
- 定期備份重要資料。
- 保持作業系統和軟體更新到最新版本。
-
社群媒體詐騙 (Social Media Scams):
- 手法: 社群媒體平台是各種詐騙活動的溫床。除了上述提到的愛情詐騙、投資詐騙、中獎詐騙等,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社群媒體詐騙,例如:
- 假帳號詐騙: 詐騙者建立假帳號,冒充名人、朋友或親人,進行詐騙活動。
- 商品團購詐騙: 以低價團購為誘餌,吸引消費者付款後捲款潛逃。
- 點讚分享詐騙: 聲稱只要點讚或分享貼文就能獲得獎品或現金,實際上是為了騙取個資或誘導點擊惡意連結。
- 如何防範:
- 驗證社群媒體帳號的真實性,對於不明帳號保持警惕。
- 不輕易相信社群媒體上的低價促銷或團購活動。
- 保護個人隱私設定,避免洩露過多個人資訊。
- 對於要求點讚、分享或填寫問卷才能獲得獎勵的活動保持警惕。
- 手法: 社群媒體平台是各種詐騙活動的溫床。除了上述提到的愛情詐騙、投資詐騙、中獎詐騙等,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社群媒體詐騙,例如:
總結:
面對日益猖獗的網路詐騙,最重要的還是提高警覺意識,學習辨識各種詐騙手法。謹記「不貪心、不輕信、不透露、多查證」的原則,才能有效保護自己,避免成為網路詐騙的受害者。 如果不幸遇到疑似詐騙的情況,應立即向警方或相關單位報案。
留言